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百科 > 墓园挽歌

墓园挽歌

  [转载]托马斯格雷《墓地挽歌》(卞译)

 

《墓园挽歌》简析(全文)

  《墓园挽歌》在文学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而受到文学评论家的青睐,主要是因为“第一,它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某种社会情绪;其次,它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形式来表达这种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如何创新旧传统的问题,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03010》的作者托马斯格雷(1716 ~ 1771)是18世纪英国重要的诗人之一,也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文学运动中DD浪漫主义的先驱。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之描写和赞美自然,表达对自然和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渴望。作为浪漫主义的先驱,这一浪漫主义文学主题在格雷的《03010》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格雷出生在伦敦一个普通的经纪人家庭,他的生活可以说是有规律的。他在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学习,1768年开始在剑桥大学教授历史和当代语言。格雷虽然是18世纪著名的诗人之一,但与其他诗人相比,他一生的诗歌并不多,只有十几首传世。格雷的写作非常谨慎,选词非常谨慎,注重形式和诗句的完美。他的诗外形精美,诗情复杂间接,人工雕刻的痕迹十分明显。因为格雷的严谨和自律,《墓园挽歌》在结构、措辞、发音、形象、意境等方面都得到了完美体现和和谐统一。这使得《墓园挽歌》以其严谨的立意、精美的格式、精巧而典故丰富的风格、自选的措辞、多变的语序,成为广为传唱的佳作,堪称18世纪乃至整个英国文学史上最精美、最著名的抒情诗之一。

  003010中的启蒙与浪漫主义。强调理性,但同时又强调自由、平等、博爱,解放个人感情,尊重个人自由和尊严,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特征。03010中,诗人对社会底层默默无闻的人的爱、尊重和赞美,对有钱有势、奢侈生活的嘲讽,恰恰是这一特征的体现。此外,启蒙运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也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即诗中的主人公不再是贵族,而是平民。与启蒙运动有相通之处的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更倾向于表达主观思想,注重表达个人感受和经历。103010年,诗人在黄昏时分把自己放在了乡村墓地。周围环境安静肃穆,丧钟在耳边敲响。这个环境唤起了诗人对死亡的记忆,以及对那些不知名的人真诚的记忆和赞美。这种情感无疑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体现。新古典主义崇尚理性,强调清晰、对称、适度、典雅,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与和谐,对诗歌修辞有很高的要求。《墓园挽歌》精致的语言和精致的诗歌形式满足了新古典主义的这一要求。因此,可以说《墓园挽歌》在内容和意境上都是浪漫主义的感伤主义,而在形式上则属于新古典主义,语言优雅,音韵优美和谐,线条匀称,诗歌繁复间接。它是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完美结合,是英国文学史上最美的挽歌之一。

  虽然是挽歌,但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描写死亡。相反,格雷通过在黄昏的墓地里用动物的声音渲染环境,把他看到的日落变成了人类的丧钟。为第四季引入“厚长老”墓碑铺平了道路。被描述为日落灰色的人类死亡的丧钟,它呼应了诗篇5至7篇中对“前人”的描述和记忆。这些“庸俗的长辈”永远躺在他们卑微的坟墓里,没有什么能唤醒他们。

 

墓园挽歌(节选)[英国]格雷

  托马斯格雷是18世纪英国“墓地派”的重要诗人。格雷写了几首诗,但质量很好。他的最佳诗作往往表现出重沉思轻行动、重个人沉思轻群体狂欢的特点。语言优雅少打磨,流畅而不松散,清晰迷人。《墓园挽歌》就是这样一首诗。这首挽歌是为了纪念他在伊顿学院的好朋友理查德韦斯特而创作的。虽然格雷中学毕业后去了剑桥大学,韦斯特去了牛津大学,但他们并没有失去联系,而是不停地交换信件。1642年,韦斯特不幸去世,格雷悲痛欲绝。他打算写一首挽歌来表达他的悲伤。直到1650年才完成这篇文章。

  这首诗的前三节,格雷首先设定的场景是:黄昏时分,牧羊人慢慢地把牛赶进村里,农夫拖着疲惫的双脚回家,诗人独自站在墓地里。在这“苍茫”“庄严”的背景下,晚钟深沉而有力地回响着,远处的钟声朦胧地响着,不知名的甲虫嗡嗡地叫着,阴沉的猫头鹰向月亮抱怨着。所有这些场景和声音都让人感到悲伤。尤其是在第一句《哀悼日的夜钟敲响》中,格雷巧妙地将夜晚的到来与白天的死亡进行了对比,并指出他在墓地冥想的以下部分。

  在接下来的四首诗中,格雷临死前提出了贫富平等的思想。虽然达官贵人生前显赫,“通往荣耀的道路无非是坟墓”,权力和财富无法改变死亡的意志。即使他们以“栩栩如生的半身像”和“刻有故事的瓮碑”夸耀自己的身份,也不可能给他们带来任何意义,因为这些外在的装饰无法让他们起死回生。是所有生物共同死亡的所有权。面对死亡,达官贵人不再有奢侈放荡的资本。他们和出生时节俭朴素,死后拥有一个简单墓地的劳苦大众一起接受生命终结的命运。

  在最后九节中,格雷想象了他死后的场景。有一天,偶然的命运可能会把一个对死者也有感情的“冥思苦想”的人引向坟墓。这个有心人可能会对他感兴趣,向路过的“白头乡下人”询问他的人生经历。因此,通过对“白头乡下人”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格雷平时的所作所为:习惯站在露水上迎接清晨的阳光,下午懒洋洋地躺在一棵错根的山毛榉树下,走到森林边发泄情绪。正如下一个墓志铭所总结的,他远离了。

  俗世的虚荣心,“本性真诚”,“愿意慷慨解囊”,最后投入“天父上帝的怀抱”。其中,“他给了坎坷一切,一滴眼泪;/我从上帝那里得到了我想要的一切,一个朋友。

”,刚好映衬了格雷感伤的情怀,以及与威斯特之间的友谊。

墓园挽歌――托马斯・格雷

    此刻的大地闪着微光慢慢消退,四周弥漫着一片寂静和庄严。不知名的甲虫“嗡嗡”地飞来飞去、阴郁的鸱枭“向月亮诉苦”,营造了一种舒缓、轻柔和安静的墓园傍晚时光的氛围。诗人巧妙地把夜的降临比作白天的死亡,并以此引出下文中他在墓园的冥思与所想。

    在黄昏的牧人图景下,诗人由此展开想象,描写了墓园中沉睡着的普普通通的农民。“峥嵘的榆树底下,扁柏的荫里/草皮鼓起了许多零落的荒堆/各自在洞窟里永远放下了身体/小村里粗鄙的父老在那里安睡。”这些农民在世时,虽然“粗鄙”、清贫,地位低下,一生都在辛勤劳作,但和家人们过着着田园式的纯朴生活,有孩子们热切地期望着他们的归来,享受着天伦之乐。而如今,“香气四溢的晨风”的呼召、“燕子从茅草棚子里吐出”的呢喃、“公鸡的尖喇叭”以及“使山鸣谷应的猎号”都不能把他们从“荒堆”和“洞窟”里唤醒,“熊熊的炉火不再会燃烧”,他们长眠于此,如他们生前一般,默默无闻。

    诗人继续谈论着自己的的贫富观,“栩栩的半身像、铭刻了事略的瓮碑/难道能恢复断气,促使还魂/“荣誉”的声音能激发沉默的死灰/“谄媚”能叫死神听软了耳根?”权贵们虽然生前显赫,死后还有“栩栩的半身像”和“铭刻了事略的瓮碑”,但这些又何尝也是徒劳,权利和财富没有丝毫的意义,在死亡面前众生平等,因为这些装饰并不能令他们“恢复断气,促使还魂”。

    虽说如此,但诗人依旧对那些因没有好的家庭条件,而丧失学习成长的年轻人表达了叹息与无奈,“世界上多少晶莹皎洁的珠宝/埋在幽暗而深不可测的海底/世界上多少花吐艳而无人知晓/把芳香白白地散发给荒凉的空气。”这些年轻人就如同晶莹皎洁的珠宝,如同馨香四溢的鲜花,他们本有机会发挥才能,施展抱负,但贫困的现实,让他们一生都埋藏在深不可测的海底。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境由心生
下一篇:墓志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热门阅读

  • 爷爷与妈妈睡觉
  • 妻子被别的男人征服
  • 翁媳情深
  • 忧郁河流续集孙秀英
  • 小芳父女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Processed in 5.103878 Second , 50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