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了解多少?
到了清朝,舞龙、舞狮、旱船、踩高跷、秧歌等“百戏”多了起来,但节期缩短为四五天。
古老的元宵节真是一个美好的时光。难怪元宵节有这么多美丽浪漫的邂逅故事!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几个有趣的民间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到处都有许多凶猛的鸟兽伤害人和牲畜。人们组织起来反对他们。一只神鸟迷路了,落在了地球上,但却意外地被一个毫无戒心的猎人射杀了。天帝知道后,大为震怒,当即颁布法令,命令天兵在正月十五放火烧天,将人、畜、财物全部烧死。
元宵节最初的意思是“元宵节之夜”,因为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吃饺子和晚上看月亮。后来,节日名称演变为“元宵节”。元宵节晚上,大街小巷挂满了灯笼。人们赏灯笼,解灯谜,在灯笼上吃元宵。这将把除夕开始的庆祝活动推向另一个高潮,成为几代人的习俗。在节日形成初期,元宵节只叫正月十五、正月上半月或月亮,隋朝以后叫元宵节或元宵节。初唐受道教影响,又称上元,晚唐甚至称元宵节。但自宋代以来,它也被称为元宵节。在清朝,它被称为元宵节。在国外,元宵节也叫元宵节。
现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根据馅料理论,元宵分为有馅和无馅,有馅的元宵咸、甜、肉、素。按制作方法,有手搓、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根据磨粉的不同,有糯米粉、高粱米粉等。
韩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因明成祖倡导佛教,恰逢蔡志友所著《惹梅花》一书,书中说在印度穆罕默德,每年正月十五日,僧尼聚集朝拜佛教文物,是个吉日,也是参加佛教的好机会。为了弘扬佛教,汉明帝在正月十五晚上下令在宫殿和寺庙里“燃灯示佛”。从那以后,点亮元宵节的习俗从只在宫廷举行蔓延到民间。也就是说,正月十五,士绅百姓都要挂灯,城乡也要彻夜灯火通明。
宋代元宵节在规模和灯光上均优于唐代,其活动更具民间性和民族性。元宵节在历代不断发展,而且越来越长。唐朝的元宵节是“元朝前后一天”,宋朝在16日之后增加了两天,明朝从8日延长到18日到10日。
自古以来,元宵节习俗一直以赏灯的温馨喜庆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包括外出赏月、点灯放火、看灯谜、一起吃元宵、拉兔子灯笼等等。此外,许多地方还增加了打龙灯、打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间表演。
2008年6月,元宵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一般资料和民间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就已经被重视了。汉武帝正月初一晚上在甘泉宫祭祀“太乙”,受到后羿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