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植树节的起源和意义植树节的起源和起源
1981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作出《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号决定,年满11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弱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自愿植树三到五棵,或按劳动量育苗、管理等绿化。提倡将这项任务纳入清明节的活动范围,通过清明植树活动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认识到森林重要性并提倡植树造林的人。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节日,宣传森林利益,动员民众参加植树造林。根据时间长短,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统称植树日。通过这次活动,可以激发人们对森林造林的感情,提高对森林功能的认识,促进土地绿化,从而保护森林,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这是动员全民植树的节日。1979年2月23日,中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3月12日也是中国植树节,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担任孙中山临时总统的民国南京政府成立后不久,1912年5月成立农林部,设立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1914年11月,中国近代史第一本着作《森林法》发表。
1883年,18岁的孙中山从美国檀香山带回树苗,自己种植。他小心翼翼地栽培了它们。
终于成功了。孙中山也是中国近代最早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的人。
他亲自起草了《上李鸿章书》号政治文件,指出中国要强盛,“就必须紧急发展农业,重视树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在华北和华中地区提出了大规模造林计划。
1924年,他在广州的演讲中强调,我们防止水旱灾害的根本方法是继续植树造林,建成大规模森林。另外,在很多书籍和演讲中反复强调破坏森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亲自在我校植树。
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建议,通过决议,将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这项决议的意义是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祖国绿化和林业建设的步伐孙中山先生去世之日定为中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着他未能实现的愿望在新中国更好地实现。
是森林二氧化碳的主要消费者。每公顷生产10吨干燥物质,会吸收16吨二氧化碳,释放12吨氧气,森林成为巨大的氧气库。因此,造林已成为缓解温室效应的主要方法。
森林可以调节枯水期的径流和水量,还可以保持水土,减少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减轻洪涝灾害。据观测,1厘米厚的落叶层将使地表径流减少为裸地的1/4,泥沙量减少94%。降雨引起的裸地土壤流失量是林地的100倍以上,乔灌草组合的固土能力是纯草的1000倍以上。据计算,我国森林土壤侵蚀总量减少246亿立方米,土壤有机质流失量减少84亿吨,土壤保护2600多亿元。另外,森林对防止河床上升、洪水、干旱等也有根本的缓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