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湖原来是一个由泉水汇聚而成的湖泊,叫西海,面积还没有现在的一半大。到了乾隆年间修建园林的时候,将这里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今天的湖泊,而这里为什么叫做昆明湖呢?这是因为在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时期,云南滇池有个小国叫做昆明国,汉武帝为征伐那里,在首都长安开凿了一个仿滇池的昆明池,操练水军。乾隆皇帝根据这个典故,将西海改为昆明湖,并效仿汉武帝在这里演习水师,这就是昆明湖名称的由来。
昆明湖,位于颐和园内,北依万寿山,南向平野。昆明湖以西堤及支堤相隔分为东湖、西北湖和西南湖,建国初期,总水面面积为209万平方米,其中东湖最大为18万平方米;西北湖(团城湖)水面积最小为34万平方米;西南湖水面积为47万平方米。东湖湖底最深处标高为45米,大部分湖底标高为45米,其它两湖湖底标高则在49~45米之间。21世纪初时,总面积为212万平方米。其中,东湖为139万平方米,西北湖(团城湖)为34万平方米,西南湖为47万平方米。
为补充水源,乾降十六年(1751)分别从香山的双清、碧云寺的水泉院、樱桃沟的水源头诸泉,铺设总长7公里的引水石槽,将泉水引入昆明湖。
流域内降水具有时空分布不均,丰枯交替发生等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614毫米。降水年际变化显著,丰水年多达1406毫米,枯水年仅381毫米。丰枯连续出现的时间一般为2至3年。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内各月、季节极不均匀,七、八两月占全年降水问题的64%,春冬两季仅占2%。
昆明湖中有三个岛屿,分别是:位于东湖的南湖岛(岛上建有望蟾阁(后改建为涵虚堂));位于西北湖中的治镜阁岛(岛上原有治镜阁,1860年,英法联军轰毁,后慈禧重修颐和园,将阁上的部分构件拆去营建园内其他建筑,治镜阁由此废弃);位于西南湖中的藻鉴堂岛(岛上建有藻鉴堂、烟云舒卷殿和春风啜茗台)。每一个湖中各筑一个。三岛成鼎足之势,象征海中的仙岛。这种“一池三山”的构筑形式,是沿袭中国皇家园林的传统作法。早在秦始皇时期,因迷信神仙术,派人到东海本仙山寻求长生不老药,被方士欺骗后仍不死心,便在宫苑内挖湖筑岛,模拟仙境,以满足精神止的渴求,到了汉武帝修建上林苑时,又在太液池中修筑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岛。于是“一池三山”的模式便延续下来,成为帝王园林的规范。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它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大约2平方公里,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湖面主要向东西面面发展,有计划地把原来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闺在湖中,便成了湖内西堤及三岛。挖出的泥土移堆於万寿山上,使这座原来校低矮的山丘大为增高。在昆明湖滨和万寿山。万寿山清漪园和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还有畅春园、圆明园,都是当时以西山群峰为屏障而营建的大规模园林,统称为“三山五园”。清漪园最后建成于1764年,耗白银480多万两。1860年,英法联军攻人北京,清漪园被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此园,并改名颐和园。后屡经变故,到解放前,这座古考的园林已趋萧条。解放后大力修耷此园,并疏浚了昆明湖,使之焕然一新。
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又最瑰丽的古典园林。它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所组成。颐和园位於北京城西北10公里外,昆明湖位於此园万寿山的南麓。万寿山是北京西山的一支余脉,向东伸出,相对高度60余米,形成抱湖之势。湖的西方,西山高峰耸峙。湖的东南方紧接北京平原,这个湖恰处在西山山麓洪积扇与冲积平原之间的过渡带上。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大约2平方公里,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湖面主要向东西面面发展,有计划地把原来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闺在湖中,便成了湖内西堤及三岛。挖出的泥土移堆於万寿山上,使这座原来校低矮的山丘大为增高。在昆明湖滨和万寿山。万寿山清漪园和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还有畅春园、圆明园,都是当时以西山群峰为屏障而营建的大规模园林,统称为“三山五园”。清漪园最后建成于1764年,耗白银480多万两。1860年,英法联军攻人北京,清漪园被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此园,并改名颐和园。后屡经变故,到解放前,这座古考的园林已趋萧条。解放后大力修耷此园,并疏浚了昆明湖,使之焕然一新。昆明湖著名的十七孔桥横跨在南湖岛和东岸之间.桥长150米,像一条长虹架在粼粼碧波之上.它系仿著名的卢沟桥之作,桥上每个石拦柱顶部都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显得精致、雄伟和美观. 十七孔桥东头湖岸上矗立着一座全国最大的八角亭,附近蹲卧着一座如真牛一样大小的铸造精美的铜牛,昂首竖耳,若有所闻而回首惊顾的神态,非常优美生动,原取神牛镇水之意,现为珍贵文物.由铜牛处循岸往北,湖东岸有知春亭.每年湖冰融解后,此处得春气之先,亭畔桃红柳绿,最早向人们报知春的消息,亭因此得名.从知春亭向北望万寿山景色,最为鲜明.全文
成吉思汗高兴万分,下令在这里建造宫殿。金山改名为瓮山,新湖赐名瓮山泊。耶律楚材却是后悔不及,他知道石瓮中是无数的金银财宝,原想抢过来奉献给元太祖,却被老和尚识破,将石瓮化作了滚滚波涛。后来耶律楚材病重,恳请元太祖把他葬在瓮山泊旁,死后也要看守满湖的财宝。到清朝乾隆扩建瓮山泊,修建清漪园,把耶律楚材的墓迁到文昌院内。
清代乾隆年间修建清漪园的时候,将湖面拓宽重修,形成了今天的规模。乾隆效仿西汉时期汉武帝为征伐云南昆明国,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海改名昆明湖。并将瓮山改名万寿山,融入了祝寿的色彩。
昆明湖竣工后,每年夏季在湖中训练水军。原在白洋淀的水猎活动也移到这里进行。乾隆还在南湖岛望蟾阁检阅水军。后来慈禧和光绪也在南湖岛涵虚堂效仿乾隆。
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是我国最早的人工水库,也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